起重机行车轮锻件的锻造工艺需要综合考虑材料性能、结构强度和使用要求,通常采用自由锻或模锻工艺。以下是典型的工艺流程及关键控制点:
常用材料:优质碳素钢(如45#、50#)、合金钢(如42CrMo、35CrMo)或锻钢(如S34MnV)。
材料检验:确保化学成分合格,低倍组织无缺陷。
锯切或火焰切割坯料,尺寸需考虑烧损量和加工余量(通常直径方向留5%~10%余量)。
加热温度:碳钢1100~1200℃,合金钢适当降低(如42CrMo为1050~1150℃)。
保温时间:按坯料直径每100mm保温1~1.5小时计算,确保透烧均匀。
控温要求:避免过烧、脱碳,加热炉需配备热电偶监控。
自由锻:采用镦粗、冲孔、扩孔等工序初步成形轮坯。
模锻:使用预锻模初步成形,分配金属体积。
模锻:在终锻模腔内压制成形,保证轮缘、轮毂、辐板等部位充满。
自由锻:通过马杠扩孔、平整等工序逐步成形,需多次翻转锻件。
模锻件需热态切边(温度≥800℃),去除飞边;自由锻件可能需后续机加工去除余料。
正火:细化晶粒(如加热至850~900℃后空冷)。
调质:对高强度要求的车轮(如淬火+高温回火,42CrMo淬火850℃油冷,回火550℃水冷)。
车削轮缘踏面、轮毂孔、端面等,达到图纸尺寸和粗糙度要求。
超声波探伤:检测内部裂纹、夹杂(按JB/T5000.15标准)。
磁粉/渗透探伤:检查表面缺陷。
温度控制:终锻温度碳钢≥800℃,合金钢≥750℃,避免低温锻造导致裂纹。
变形均匀性:轮辐与轮毂过渡区需充分变形,防止组织疏松。
冷却方式:碳钢可空冷,合金钢需缓冷(如坑冷或炉冷)。
硬度与性能:调质后硬度通常要求HB220~280,抗拉强度≥650MPa(视材料而定)。
折叠:控制锤击速度和坯料形状,避免金属回流重叠。
裂纹:优化加热曲线,避免过热;合金钢需预热。
组织偏析:采用多次镦粗-拔长工艺细化晶粒。
数值模拟:通过Deform等软件模拟金属流动,优化模具设计。
近净成形:精密模锻减少加工余量,降低成本。
余热利用:锻后直接余热淬火,节能增效。
通过严格工艺控制和检验,可确保行车轮锻件满足起重机高载荷、高疲劳寿命的使用要求。实际生产中需根据设备能力(如锻压机吨位)和轮型尺寸调整工艺参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