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重机行车轮锻件的毛坯制备需综合考虑材料选择、锻造工艺和质量控制,以确保其承载能力、耐磨性和安全性。以下是关键步骤和要点:
常用材料:
优质碳钢(如45钢、60钢):适用于中小型车轮,成本较低。
合金钢(如42CrMo、65Mn):高强度、耐磨,用于重载或高速起重机。
特殊工况:极低温或腐蚀环境可选不锈钢或低温钢。
标准要求:符合GB/T 699(碳钢)或GB/T 3077(合金钢)等标准。
方法:锯切、火焰切割或剪切。
尺寸控制:预留加工余量(通常单边3-5mm),考虑后续锻造变形和机加工。
温度范围:
碳钢:1100-1200℃(始锻温度);合金钢:1050-1150℃。
设备:燃气炉、电炉或感应加热炉,需均匀加热避免过热。
工艺类型:
自由锻:适用于单件小批量,通过镦粗、冲孔、扩孔等成形。
模锻:大批量生产,尺寸精度高,需专用模具。
关键步骤:
预成形:将坯料锻成近轮毂形状。
终锻:精确成形轮缘、轮辋等部位,控制流线方向以增强力学性能。
冷却:缓冷(如砂冷或炉冷)以防裂纹,尤其合金钢需严格控温。
缺陷预防:
避免折叠、裂纹、夹杂等,需控制锻造温度和变形速率。
检测项目:
超声波探伤:检测内部缺陷(如气孔、夹渣)。
硬度测试:确保材料均匀性。
尺寸检查:符合图纸公差(如轮径、轮宽、轴孔精度)。
热处理:
调质处理(淬火+回火):提高综合力学性能。
表面淬火:增强轮缘耐磨性(如采用高频淬火)。
机加工:车削轮槽、轴孔等关键部位至最终尺寸。
批量生产:模锻效率高,但模具成本高;自由锻适合定制化。
材料利用率:采用近净成形技术减少余量,降低成本。
起重机行车轮锻件毛坯需通过合理选材、精确锻造和严格检测来保证性能。典型流程:
下料 → 加热 → 锻造(自由锻/模锻) → 冷却 → 热处理 → 机加工 → 检验。
实际生产中需根据载荷、转速等工况调整工艺参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