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轮锻件在冷却过程中产生的应力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,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如下:
成因:由于锻件表面与内部的冷却速度不同,导致温度梯度。表面快速冷却收缩,而内部仍处于高温状态,收缩较慢,形成不均匀的体积变化。
应力分布:表面因受内部牵制产生拉应力,内部则形成压应力。若内部后续冷却收缩受阻,应力状态可能反转。
影响因素:冷却速率、材料热膨胀系数及导热性。快速冷却(如淬火)会加剧热应力。
成因:冷却过程中材料发生相变(如奥氏体→马氏体),伴随体积变化(如马氏体体积膨胀)。不同部位相变顺序不同导致应力。
应力分布:若表面先发生相变膨胀,可能受压应力,而内部未相变区域受拉应力;后续内部相变可能调整应 力状态。
影响因素:相变温度区间、冷却均匀性及材料相变特性(如含碳量影响马氏体转变体积变化)。
成因:热应力与相变应力的综合作用,在冷却完成后仍残留在锻件内部。
影响:可能导致变形、开裂或降低疲劳强度,需通过热处理(如回火)消除或调整。
特点:残余应力分布复杂,受锻件几何形状、冷却工艺及材料各向异性影响。
机械约束应力:若冷却过程中存在外部夹具或模具限制收缩,可能引入额外应力,但通常非主要因素。
几何复杂性:车轮结构(如轮辐、轮缘)因厚度差异导致局部冷却速率不同,加剧热应力集中。
冷却应力主要由热应力和相变应力主导,最终形成残余应力。合理控制冷却速度、优化行车轮锻件设计及采用适当热处理是减少有害应力的关键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