锻造起重机车轮锻件时钢的过烧与过热

2025-03-27 12:04:21 杨英杰 0

在锻造起重机车轮锻件的过程中,钢的过烧与过热是两种常见的热处理缺陷,它们均与高温加热不当有关,但机理、表现及后果存在显著差异。以下是详细分析:


1. 过烧(Burning)

定义与机理

  • 过烧是指钢在高温加热时(接近或超过固相线温度),晶界处发生氧化或局部熔化,导致晶界结合力丧失的现象。

  • 通常在极高温度(如高于钢的熔点50-100℃)或长时间暴露于高温氧化性气氛中发生,晶界处低熔点杂质(如硫、磷)优先氧化或熔化。

表现特征

  • 宏观:锻件表面出现龟裂、起泡或严重氧化皮剥落。

  • 行车轮

  • 微观:金相观察可见晶界氧化(呈现黑色网状结构)或晶界熔化(形成空洞或液相痕迹)。

  • 力学性能:材料极脆,无法通过后续热处理修复。

后果

  • 不可逆缺陷:过烧件必须报废,无法通过热处理或加工挽救。

  • 安全隐患:若未被检测出,可能导致起重机车轮在服役中突然断裂。

  • 车轮锻造|轮毂锻造|起重机车轮|轨道车轮|行车轮|托轮|船舶曲轴


2. 过热(Overheating)

定义与机理

  • 过热指钢在锻造或热处理中加热温度过高(但低于固相线),导致奥氏体晶粒异常粗大,形成粗晶组织。

  • 常见于加热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过长,尤其在含锰、钼等促进晶粒长大的合金钢中易发。

表现特征

  • 宏观:锻件表面可能无明显异常,但断口呈粗晶状(如“冰糖块”断口)。

  • 微观:金相显示奥氏体晶粒显著粗化(通常超过ASTM 3级),可能伴随魏氏组织。

  • 力学性能:韧性、疲劳强度下降,但强度可能变化不大。

后果

  • 可修复性:通过正火或多次正火+回火细化晶粒,恢复性能。

  • 潜在风险:若未及时处理,可能演变为过烧或在后续加工中引发裂纹。


3. 过烧与过热的关键区别

特征过热过烧
温度范围低于固相线,但高于合理锻造温度接近或超过固相线
晶界状态晶粒粗大,晶界完整晶界氧化或熔化
可修复性可通过热处理恢复不可逆,必须报废
断口形貌粗晶状断口脆性断口,可能带氧化色
检测方法金相分析、断口观察金相分析(晶界氧化/熔化)

4. 影响因素与预防措施

过烧的诱因与预防

  • 诱因:

    • 炉温失控(如热电偶故障)、燃料过剩导致局部高温。

    • 高碳钢、高合金钢(如GCr15)因熔点较低更易过烧。

    • 氧化性炉气(如O₂、CO₂含量高)加速晶界氧化。

  • 预防:

    • 严格控温:加热温度低于固相线(如亚共析钢≤1300℃)。

    • 缩短高温停留时间,采用中性/还原性气氛加热炉。

    • 定期校准测温设备,避免局部超温。

过热的诱因与预防

  • 诱因:

    • 加热制度不合理(如升温速率过快导致均热不足)。

    • 锻压设备故障导致锻造温度区间偏高。

  • 预防:

    • 优化加热曲线:分阶段升温,控制终锻温度(如中碳钢终锻≥800℃)。

    • 锻造后及时正火(如对40Cr钢采用920℃正火细化晶粒)。

    • 采用细晶钢(如添加Nb、V等晶粒细化元素)。


5. 实际应用建议

  • 工艺监控:

    • 使用红外测温仪实时监测锻件温度,确保在安全区间(如起重机车轮用钢60Si2MnA加热上限1200℃)。

    • 对关键部件进行批次金相抽检,重点关注晶粒度评级(要求≤5级)。

  • 材料选择:

    • 优先选用纯净度高、杂质(S、P)含量低的钢种(如电渣重熔钢)。

  • 操作规范:

    • 避免锻件在高温区长时间停留,锻造中断时需回炉保温而非直接空冷。


总结

过烧与过热均源于加热不当,但过烧是晶界的灾难性破坏,而过热仅是晶粒粗化。通过精准控温、优化加热制度及严格质检,可有效避免这两类缺陷,确保起重机行车轮锻件的可靠性与安全性。在实际生产中,建议结合材料特性与设备条件制定个性化工艺方案,并加强过程监控。

锻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