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重机行车轮锻件模锻操作是一项技术要求较高的工艺过程,需严格控制各个环节以确保锻件质量和性能。以下是关键操作要领:
材料选择:选用优质合金钢(如42CrMo、65Mn等),确保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符合标准。
下料精度:采用锯切或火焰切割,控制坯料尺寸公差(通常±2mm),避免重量不均影响成型。
加热规范:预热至800℃左右,再加热至始锻温度(1100~1200℃),避免过热或过烧;保温时间按坯料直径1.5min/mm计算。
模具预热:预热至150~300℃,防止热坯料接触冷模导致开裂或填充不足。
润滑处理:喷涂水基石墨润滑剂,减少摩擦并延长模具寿命。
设备调试:检查模锻压力机或锤的行程、闭合高度,确保上下模对中(错模量≤0.5mm)。
初锻(预成型):轻击定位,使坯料初步分布至模腔,避免局部充不满。
终锻(精密成型):高压下保压2~3秒,确保轮辋、轮辐等复杂部位充分填充(飞边厚度控制在3~5mm)。
多模膛锻造:若采用制坯→预锻→终锻多工步,需严格控制转移时间和温度(降温≤100℃)。
终锻温度:不低于850℃,防止低温锻造导致晶粒粗大或裂纹。
冷却方式:锻后堆冷或坑冷(低合金钢),高碳合金钢需及时退火(如等温退火)。
切边与清理:趁热(700℃以上)切边,避免冷切应力集中;喷丸或打磨去除氧化皮。
热处理:调质处理(淬火+高温回火)或正火+回火,确保硬度220~260HBW。
检测要点:
超声波探伤:检测轮辋内部缺陷(符合JB/T 5000.15标准)。
尺寸公差:轮径公差±0.5%,踏面硬度均匀性≤15HBW差异。
操作规范:严禁超负荷锻造,坯料未放正时不得施压。
记录追溯:记录每批次锻件的加热参数、变形量及热处理曲线。
充不满:提高终锻温度或增加预锻工步。
折叠裂纹:优化拔长工艺,避免金属回流。
组织粗大:控制终锻温度或增加锻后正火。
通过严格执行上述要点,可确保起重机行车轮锻件的疲劳寿命和承载能力满足重载工况需求。